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已知会引起疾病,患者表现从普通感冒到重症肺部感染轻重不同。
历史上两次引起广泛关注的呼吸道传染病,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罪魁祸首就是两种特殊类型的冠状病毒。
此次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先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与 SARS-CoV 有区别。
传染源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但是如何从蝙蝠传播到人,中间媒介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楚。
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方法吗?
对于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许多症状都可以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处理。此外,对感染者的支持治疗可能非常有效。
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已经开启,但制备疫苗需要一定过程与时间。
在尚无针对性药物及疫苗的情况下,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还是要以勤洗手、少出门、戴口罩等为主。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
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是1~2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日常面对面说话、咳嗽、打喷嚏都可能造成飞沫传播。
大部分飞沫由于喷出时动力和直径大小的原因,不会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当咳嗽、喷嚏时,则可产生大量较小的颗粒,飘到更远的距离。
如果周围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记得戴口罩并尽量保持 2 米以上的距离。
口罩使用后应当正确丢弃,与患者接触后应该用肥皂和流动水等彻底清洗双手。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气溶胶是一些在空气中悬浮的超小颗粒),吸入后导致感染。
什么是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 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指的是中间没有通过其他物品,病原体直接引起的感染。我们最常说的直接接触传播包括接吻和性交。
接吻、性交本身就是近距离接触才能发生的,所以如果有疑似感染症状还是不建议的。
- 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指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播。
如日常生活用品被传染源的分泌物(如咳嗽喷嚏伴随的飞沫)、排泄物(如粪便可能存在传播,目前不能完全确定)污染后,触碰到了手,再经手触摸鼻子、嘴巴、眼睛等粘膜从而进入体内。
因此,最主要是的预防是洗手。
潜伏期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一般为 3~7 天,最长不超过 14 天。
主要临床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
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危重患者虽然没有明显发热,但在活动后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心慌胸闷等症状。
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1周后恢复。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消毒方式
不是所有的消毒液都有用要选对成分,注意浓度。
我们把这类使用医用酒精、消毒剂的方法称为化学消毒法。不过对于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化学消毒法都可以杀死它。
- ➊ 有效:医用酒精
使用时要注意:75%浓度的效果最佳。不要把酒精大量喷洒在婴幼儿和成人身体上,防止酒精过敏;注意明火,防止火灾。
70~75%浓度的酒精棉片或酒精,不但可以杀死病毒,而且还便宜。
如果酒精浓度过高(例如90%),需要在使用前稀释至75%左右,否则无法有效杀灭病毒。
操作方法:直接使用。手机、遥控器、电脑键盘和各种电器开关、按钮都可以用它来消毒。
有人问了:如果买不到怎么办?
这里提供一个应急办法:75%以上浓度的白酒也可以用作物体表面的消毒,但效果肯定没有医用酒精好。
强调一下:这是应急的一招,不可长期使用。
- ➋ 有效:含氯消毒剂
注意,不是名字里含有「氯」字,就是含氯消毒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指的是溶于水能产生次氯酸钠的消毒剂。但「氯二甲酚」「对氯间二甲苯酚」虽然名字里都有氯,但其实属于酚类消毒液。
在日常生活中,84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消毒粉或含氯泡腾片等都属于含氯消毒剂。直接稀释后装在塑料容器里就可以在进行消毒杀菌。
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看商品包装和有效成分。
虽然含氯消毒剂的杀菌灭病毒能力强,但刺激性也强。
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避开皮肤和口鼻。请遵守以下步骤:
1、佩戴口罩、橡胶手套和防水围裙。同时建议佩戴护目镜防止溶液溅入眼内造成伤害;
2、应在通风良好的区域配置和使用漂白剂溶液;
3、应有冷水配置漂白剂,热水会影响杀菌效果;
4、含有 5% 的次氯酸钠漂白剂。
最后再提醒一下:
含氯消毒剂不能和洁厕灵同时使用,容易产生有毒气体;也不推荐和酒精同时使用,消毒效果可能减弱甚至可能产生有毒气体;
储存应在低温、阴凉处和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如有必要,要先使用清洁剂,然后在使用漂白剂消毒之前应对其彻底冲洗。
- ➌ 有效: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适用范围比较广,其中二氧化氯、过氧化氢、过氧乙酸这三类是代表物质。一定要在稀释后使用。
二氧化氯:适用于一般物体、以及环境表面的消毒、餐饮具、医疗防疫等。
过氧化氢:物体表面消毒:用原液 (按厂家说明) 喷洒,擦拭或浸泡物体表面,作用 20 分钟。
过氧乙酸:一般不推荐家庭使用。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杀毒效果好,是一类安全、绿色环保型消毒剂。
不过大多数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不稳定,长期使用对人和动物眼睛、呼吸黏膜等会有损伤。如果使用,最好选择商业配置的消毒剂。
- ➍ 没用:酚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消毒剂
这两类比较常见的是氯二甲酚(PCMX)、苯扎氯铵(BZK)。
根据UTD资料显示:已表明医院以及家庭中常用的一些抗菌/消毒溶液对冠状病毒无效,包括氯二甲酚、苯扎氯铵以及西曲溴铵/氯己定等。
注意,虽然名字里有「氯」,但它们真的不是「含氯消毒剂」啊。
再次提醒,购买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商品包装上的有效成分!
加热和紫外线消毒,哪个更靠谱?
这两种方法属于物理消毒法,但紫外线消毒并不靠谱。
- ➊ 加热,有效
对于耐热物品,比如餐具、玩具、奶瓶等小物件,煮沸超过30分钟或蒸汽蒸5分钟就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
- ➋ 紫外线消毒,有效但不推荐
天然的紫外线是太阳光,但由于太阳的照射温度不能达到56℃ ,且日照紫外线的强度达不到紫外线灯的强度,所以晒太阳不能杀灭病毒。
但晒晒被子、晒晒衣服还是推荐的,因为紫外线会让病毒存活时间更短、更脆弱。
有人说了,紫外线灯可以吗?
强度足够的紫外线强度是可以杀灭病毒的,但操作时请注意安全,严格遵守产品说明书;开放紫外线灯时,人与宠物需回避,以免眼睛和皮肤受伤;
在紫外线消毒会存在死角,购买产品时可以选择多灯管的产品,以减少死角。
紫外线照射时,也可能产生臭氧,因此事后需要适当通风,散去臭氧。
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家里如何做好消毒防护?
如果家里和小区没有确诊的人,不用在家居消毒上特别费心。
因为目前尚无病毒可以随空气远距离传播的确切证据。
换句话说,确诊病患不太可能将病毒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对于独门独院的房屋,只要做到人员进出时做好病毒防控,即可有效防控此次疫情。
另外注意如果拿外卖收快递,可能发生接触传播,可以简单对快递和外卖的包装做一下消毒,喷点酒精就好。
如果家里有居家隔离的人或曾接触过疑似患者,就需要严格消毒。
消毒前需要做好基础的清洁工作,然后准备好:
消毒工具:拖把、脸盆、干净抹布、喷雾瓶、胶手套、口罩;
消毒产品:医用酒精、二氧化氯泡腾片或84消毒液、酒精棉片。
所有消毒用品都需要远离小朋友。
具体可以采取这些措施:
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每天清洁、消毒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如床头柜、床架以及其他卧室家具;
至少每天清洁、消毒浴室和厕所表面一次;
用洗衣机常规洗涤衣物,最好能将水温设定为60~90摄氏度,然后晾干或高温烘干;
戴好一次性医用手套再去清洁和触碰被密切接触者的人体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和床品。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要进行双手的清洁和消毒;
可以对床头柜、门把手、浴室、洗手间、洗手池、桌子等地方进行消毒;
目前,广州市疾控中心在疫情监测中发现:一名确诊患者家中门把手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这是广州首次在外环境中发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解除隔离条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 (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拿到外卖或快递,需要消毒吗?
可以用酒精擦一擦外包装。
宅在家里难免需要叫外卖,收到快递也不可能一直不去拿。但很多人担心,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每天在社区间奔波,接触很多住户,万一携带了病毒,而自己拿到外卖,也增加了沾上病毒的风险。
如果担心外卖和快递带来的间接接触,可以让外卖小哥放在门口,等他走了再拿进屋(双方都少接触一个人,都安全);或佩戴口罩接收外卖,再用酒精擦一擦包装袋,洗手以后再打开吃。
至于快递,不同的病毒在人体外的存活时间是不一样的,快递在运送过程中沾染的病毒早已死亡。但在投递/配送近期沾染的病毒可能仍然存活。收到后也可以直接用酒精擦拭外包装,降低风险。
开窗通风会让病毒飘进来吗?
很多人对开窗通风很不解,既然家里最安全,开窗通风不是正好让病毒飘进来吗?大冬天那么冷,也不想开窗通风啊……
因为不开窗通风会先缺氧窒息。
其实,开窗通风反而有助于降低室内可能存在的病毒量,也有助于更新室内空气。室外的空气经过「稀释」,几乎不可能把病毒带进室内。
如果家中有疑似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通风时开窗不开门,也不要使用新风系统,避免患者所处区域的气体进入干净区域。
打喷嚏不要用手挡着?为什么?
很多医生护士,在刚来医院、参加入职培训的时候,就被「千叮咛万嘱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抬起手肘挡住嘴。
人往往在呼吸道疾病时咳嗽、打喷嚏,很大一部分呼吸道疾病,都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
而咳嗽、打喷嚏的时候,会高速喷出很多唾液的流体和飞沫。
病毒或细菌也会搭着这些唾液的顺风车随风飘扬,扩散,扩散,再扩散。
更关键的是,这些唾液的流体和飞沫,会扩散地很远,绝不仅仅局限于指掌之间。
在病毒性肺炎疫情袭来的当下,用手肘挡住喷嚏和咳嗽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作用更加重大。
在家也需要戴口罩么?
一般来说不需要。
如果有家人出现了发热或者卡他症状(流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请给家人和自己佩戴口罩;如果有武汉接触史,建议电话向社区登记。
如何正确洗手
洗手误区要避开
但真不是乱说,有很多人洗手这么多年,却没用对办法,白洗了。如果你洗手方法对了,也许那曾经的感冒啊发烧啊肺炎啊,就不会来找上你。
用香皂或者洗手液,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有以下注意事项:
(1)要用流动的水洗手(不建议放一盆水洗)
(2)让香皂或者洗手液充分揉搓、起泡泡(随便抹上就冲掉?没用的)
(3)每个地方都要洗干净,包括手心、手背、手腕、手指缝,指甲缝,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病菌最爱躲在这些地方)
(4)肥皂泡要彻底冲干净(记得捧水冲洗水龙头哦)
(5)洗手后要用干净的毛巾或者一次性纸巾擦干(湿哒哒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继续滋生啊)
不留死角的七步洗手法
怎样保证每个部位都洗到呢?只需7个steps,手上的细菌立马洗光光。
虽说刚开始学有点复杂,但是日子久了,肯定就会习惯了。
免洗消毒液更好么?
现在,很多人为了方便,会准备免洗的手部消毒液。使用时应该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 (1)不要常用
免洗的手部消毒液不能作为常规的清洁手段,只能是在户外等没有条件用水洗手的时使用候。
经常使用消毒液可能会让手部的皮肤变得干燥。
- (2)酒精含量够高
选择消毒液时,要注意是否有足够的酒精含量,酒精含量在 60% 以上的才有杀菌的作用。
(3)用量足够多
使用时用量要足够,要让手心、手背、指缝、手腕等要清洁的地方充分湿润。(4)摩擦时间够长
涂上消毒液后,两手不停地相互摩擦足够长的时间,要等消毒液差不多蒸发之后再停止。
什么时候该洗手?
洗手的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掌握洗手的时机也十分必要。哪些情况下需要洗手呢?
- 上厕所之后
- 吃东西之前
- 接触宠物之后
- 外出归来
- 咳嗽、打喷嚏、擤鼻涕之后
这样看来,洗手的次数还真不少。
洗完手后该注意什么?
在洗完手后,一定要擦干双手。
如果不彻底擦干双手,不仅容易滋生病原菌,而且手容易被带走水分变得干燥。擦手的毛巾或纸巾一定要清洁卫生,且要仔细擦拭,包括指缝等处。如果使用不清洁的擦手纸或擦手毛巾,双手会再次被病原菌污染,洗手也成了无用功。
其次,记得洗完手后抹上护手霜,保持手的湿润,又能在寒冷的秋冬季节不生冻疮。
新型肺炎和感冒如何区分
2个细节最值得关注:「呼吸困难」和「第7天」
- 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特征:呼吸困难
对普通人来说,一定要重视这个细节:是否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的情况。
流感和新型肺炎初期症状类似,仅仅靠发热、头痛、肌肉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确实比较难区别。但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多数患者伴有呼吸困难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
如果发现自己在「感冒」之后,还出现了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的情况,就应当警惕。
- ➋ 第7天很重要,潜伏期和重症表现都相关
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提到另一个细节: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一般为3~7天,而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居家隔离?
目前来说,有 3 类人群,需进行居家隔离观察:
- 症状较轻的疑似患者
经医生判断后怀疑是新型肺炎,但症状较轻微的,并明确建议可以居家隔离观察的患者。
- 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就是曾与病毒确诊或高度疑似病例有过比较紧密接触的人。
如果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均属于密切接触者,可能需要居家隔离。请按照当地卫生部门要求,尽快联系相关机构,以免发生意外:
与确诊的患者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有其他密切接触;
诊疗、护理、探视过确诊患者,且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与确诊患者同病室住院;
与确诊患者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
关于最后一条,尤其要提醒大家,关注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发布的列车及航班寻人启事,如果发现自己曾与确诊病例同在一车厢,需要居家隔离并联系当地卫生部门。
- 当地卫生部门认为需要隔离的其他人员
有些地区会对重点人员要求隔离,具体请关注各地区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居家隔离并不是谁都能操作的,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以及本身就有心肺基础疾病,肾功能不全,免疫抑制或者肿瘤的基础病的人。
如果出现发热(体温 > 38 ℃),同时还有以下 3 种情况的任何一个,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伴有呼吸困难、明显的胸闷气喘;
近距离接触过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
本身就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肝肾基础疾病的患者。
出现什么情况,需要去医院?
发热 + 呼吸困难,应及时去医院
先划重点:
平时身体健康的普通成人,如果有「发热 + 呼吸困难」,就要格外当心。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对于平时身体健康的普通成人来说,发热达到38℃,更有警戒意义。
鉴于当下的疫情,如果出现发热同时还有以下3种情况的任何一个,实际上都建议及时去医院,不建议在家观察:
- 伴有呼吸困难,或明显的胸闷、气喘、呼吸急促;
- 近距离接触过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
- 本身就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肝肾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人。
仅供一般成人参考,不同地区视当地情况可能有严格标准。
只是体温略超37℃,不必恐慌
平时我们说的发烧(发热),其实是体表温度(如腋窝)超过37℃。
不过,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正常人的体温也会波动。不同时间测量的体温可能不一样,但波动范围不会超过1℃ 。
如果体温略微超过37.3℃,身体没有其他不舒服,可以先在家观察。
如果体温逐渐正常,其他症状减轻,说明身体慢慢好转。
同样的道理,单纯有呼吸不适、胸闷的情况,原因很多,也不一定是新型肺炎。
除非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心脏病、慢阻肺等慢性疾病,建议立刻去医院就诊。
如果没有基础性的问题,就可以先放松放松,开开窗透透气,呼吸新鲜空气试试。如果胸闷还是没有缓解,则建议去医院就诊。
出门戴口罩真的有用吗?
口罩有用。
常见的呼吸道病毒的传播方式,包括两种:近距离的密切接触,和远距离的气溶胶传播。所谓的「气溶胶」,一般我们能接触的就是患者的飞沫。
合理佩戴口罩,可有效挡住飞沫,也就能阻断病毒直接进入人体内。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一定非要戴KN95或N95口罩,一般的外科口罩也可阻挡大部分粘在飞沫上的病毒进入呼吸道。
口罩应该如何选择?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中,首选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咳嗽、讲话、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是急性呼吸道病毒的重要传播载体。在对流感病毒、SARS病毒的研究中发现,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但不是所有的口罩都能够阻挡飞沫。常见的口罩分为 3 大类:医用口罩、防护口罩和其他口罩。
- ➊ 医用口罩
医用口罩分为两类: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护理口罩。
出于卫生考虑,我们推荐大家购买独立包装的医用外科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通常是灭菌的。
两种口罩外形相似,可看包装袋说明辨别。
与医用外科口罩相比,医用护理口罩在抗血液或传染性体液喷溅的性能上没有要求。
不过,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医用护理口罩也可以满足公众需求。
- ➋ 防护口罩
防护口罩也分为两类:工业用颗粒物防护口罩(比如N95)和医用防护口罩。对于普通人来说,两种口罩都可以使用。
工业用颗粒物防护口罩
通常执行美国N95、中国KN95、欧洲FFP2、日本DS2等标准;这些标准是指阻隔直径大小约为0.3微米的颗粒物。而飞沫指直径大于5微米的气溶胶(颗粒物),因此普通人也可以使用工业用颗粒物防护口罩。
测试标准稍有不同,测试的颗粒不同,FFP2是油性与非油性都可过滤,美国有油性的R和P标准,中国有油性的KP的效率达到95%(FFP2为94%)。
数字越大,代表过滤能力越强,如N99、N100、FFP3标准的口罩,也有阻隔效率差一点的,比如KN90和FFP1口罩。
大家可以首选N95、KN95等口罩,KN90次之。
在购买时,要留意口罩包装袋上是否有标注N95等字样。
KN95和N95只是审核机构和标准不同,它们都能对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大家无需纠结。
医用防护口罩
不仅满足对非油性颗粒物至少95%过滤效率要求(但不一定都获得了N95认证),还具有阻隔血液或传染性体液喷溅的能力,更适合医务人员临床使用。例如 3M 1860/1860s 、9132等。
敲黑板
对于普通人来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护理口罩,以及工业用颗粒物防护口罩(如N95),都可使用。
如果能买到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就优先选它们。
但不要迷信医用防护口罩,因为它们的呼吸阻力很大、价格昂贵还缺货。
尤其是呼吸困难、肺功能不好的人也应该避免医用防护口罩或工业颗粒物防护口罩,因为它们的呼吸阻力很大;一些人长期佩戴后会出现头晕、胸闷,甚至是缺氧,反而得不偿失。
- ➌ 其他口罩
例如棉口罩、海绵口罩、活性炭口罩等,针对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不推荐使用。
这类口罩材质多为棉布、纱布以及帆布等,材质不够细密,缝隙较大,不能有效起到防护作用。
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预防病毒的关键是少出门,不去人群聚集处。口罩只是不得已要出门时的选择。
口罩越厚,防病毒效果越好吗?
不是。
医用外科口罩摸上去比较薄,但过滤效率却很高。阻水层、过滤层、吸湿层这三层有效阻挡了病毒入侵。
如何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世卫组织关于卫生保健中的预防和控制感染流行和大流行性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临时指南》,给到了4个建议:
用口罩仔细遮盖口鼻并系牢,尽可能减少面部与口罩之间的空隙;
在使用时避免触摸口罩——在触摸用过的口罩后,例如,要取下口罩时,用肥皂水或酒精洁手液洗手;
在口罩受潮或沾染湿气后,换上新的清洁并干燥的口罩;
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口罩在每次使用后应丢弃并在取下后立即处置。
以下为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分清正反及上下
口罩分正反面、上下面,正面颜色较深(朝外),反面颜色较浅,红色圈出的地方是上面,内有鼻夹金属条。
第二步,洗手
戴口罩前需要洗手,因为口罩是相对无菌的,如果手比较脏就去触摸口罩,会把手上的脏东西蹭到口罩上,口罩就白戴了。
第三步,戴上
确保口罩反面朝内,有金属条的一端朝上,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第四步,压紧和拉伸
用双手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褶皱,更好覆盖鼻子、嘴巴。
正确的戴法可以避免气体从鼻梁两侧出入,从而发挥口罩的过滤及换气功能,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如何正确佩戴防霾口罩?
第一步,洗手后,面向口罩无鼻夹的一面,两手各拉住一边耳带,使鼻夹位于口罩上方。
第二步,用口罩抵住下巴。
第三步,将耳带拉至耳后,调整耳带至感觉尽可能舒适。
第四步,将双手手指置于金属鼻夹中部,一边向内按压一边顺着鼻夹向两侧移动指尖,直至将鼻夹完全按压成鼻梁形状为止。确保使用前检查口罩与脸部的密合性。
第五步,检查密合,良好的密合有助于达到口罩的预期防护作用。
口罩使用多久后应该丢弃?
根据CDC(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议显示:
当口罩被感染者血液、体液或者鼻腔分泌物污染时、口罩呼吸阻力增大、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时,应该丢弃口罩; 如果口罩变湿或者被分泌物玷污,必须立即换掉。
同一口罩只能由一个人佩戴;重复使用次数不超过5次;正确使用、存放口罩,以防止口罩变形。
口罩佩戴结束后如何存放?
医用口罩不能重复使用。原则上来说,防护口罩也是如此。
但实际情况特殊,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在口罩普遍稀缺。如果无发热或卡他症状(流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可以重复使用,重复次数不得超过5次。
但我们还是要强调,重复使用有风险,建议只使用一次。口罩不够的话,尽量少出门。
口罩保存方法:防护口罩摘取后最好放在干燥处,再放在干净的密封袋里保存;
未使用的口罩应存储于通风良好、避光、干燥的环境中,远离火源与污染物。
要记得看口罩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避免过期使用。
坐电梯,按电梯按钮,会感染病毒吗?
有风险,但可以防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指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电梯是密闭狭小的环境,如果与病毒携带者同乘一部电梯,可能会被其咳嗽、喷嚏、讲话带来的飞沫感染。
如果飞沫落到按钮或墙面上,则可能通过接触传播给下一个人,他如果用手摸了嘴、鼻子或眼睛,就可能被感染。
不过别担心,想预防,记住三句话:戴口罩坐电梯,不用手来碰脸,到了家就洗手。
现在朋友圈流行的纸巾包手指,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包完手指的纸张、带过的口罩、都不要触碰污染面;如果触碰了,尽快用肥皂和流水洗手20秒。
————————
文章转载于丁香医生公众号,不代表YY920|SPACE的立场
本文由curt授权YY920|SPACE发表,并经YY920|SPACE网站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微信号:yuxuanke),并请附上出处(YY920|SPACE)及本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