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的定义
要搞清楚家庭收入达到多少叫中产,首要要搞清楚中产阶级的定义,在国际实践或者经济理论上,都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
正是由于“中产阶级”这个词汇模糊的标准,才会产生各种各样收入门槛——这些跟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相关。
比如有的人收入很高,但是大多数钱都用于偿还一套总价很高的房产的房贷,他的日常生活水平可能比较拮据,在他自己眼中,可能自己都算不上中产,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设定一个前提才能展开讨论。
在这里我们定义,中产阶级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主要依靠工资及薪金为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比重高的被归入食利阶层,这个阶层总资产较大,属于富裕阶层)
2、受过大学以上高等教育。
3、有一定的闲暇时间,追求生活质量。
4、每月现金流扣除在住房和汽车上的消费(包括租金或贷款)后不影响当月生活消费水平。
这个里面,2和3的标准是定性的,1和4则决定了中产家庭的门槛。
以京沪为例,在没有住房的情况下,假设一个中产家庭要维持相对体面的生活,其每个月在住房上的消费(租金或者贷款)应该不低于1万元;考虑到每个月打车的费用(假设你天天打车上下班),我们估算大约在2500元左右;生活上的开支假设为6000元(一般家庭每个月如果去菜市场买菜三餐在家消费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孩子的教育费用,你不考虑上顶级幼儿园的话,每个月5000足够了(这已经算高了);再算上其他的消费支持,3万元可以满足一个人基本上除了自我实现以外其他的基本需求。
以这个数据来看,京沪一个家庭,税后收入每年达到36万,即可以称自己为中产阶级。
为何我们感觉自己离中产阶级仍有距离?
这种错觉是怎么形成的呢?
- 第一,幸存者偏差。
统计对象大多数为京沪受过一定教育,以本人粉丝为主(本人粉丝由主要是财经领域或者对财经感兴趣的),并且是活跃的微博用户,这些统计对象的平均收入,本来就比居民平均水平要高。
这些受访者日常生活,接触比他们阶层低一个甚至多个层次的人的机会有限。
一句话,他们不知道实际上他们的收入已经处于社会的中上部,他们对穷人有多穷缺乏了解。
- 第二,中产阶级不等于中等收入。
受访者对于中产阶级的理解,基本上是全球化的视野,所以调查出来的结果,也靠近全球化的标准。
对于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以全球化的中产阶级标准,显然无法描述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
中国中等收入者,其绝对收入水平依然较低,生活水准依然不高,这个是客观事实。
- 第三,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错觉。
由于中国的贫富差距之大,远远高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收入在中间的任何一个阶层,往上看,都能看到自己和上面阶层巨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让他们产生了非常多的焦虑,让他们误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的底层(或者中下层),他们还需要不停努力不停工作,才能在社会阶层上向上爬,中产阶级的放松心态他们完全不具备。
中产阶级的焦虑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一方面要承受房价快速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又要在剧烈的社会竞争中为自己和下一代争夺一席之地。
高房价重税赋削弱了中产阶级
问题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在房产上,当前中国家庭财富的百分之七十五——百分之八十在住房上。
即使今年A股暴跌,没有让中国大多数家庭受到多大损失,但另一方面住房在家庭财富中所占比例过高,也增加了中产人口的消费顾虑。
因为所谓的中国中产家庭手中没有多少可以支配的余钱去消费,可以实际提高生活水平。
中国中产阶级人口更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当今一线城市的房价,都超过当地白领不吃不喝二十年以上的薪酬,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高房价,其实是在削弱乃至消灭中产阶级。
当家庭财富的百分之七十五——百分之八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而不能产生新的财富时,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五的财富大概也就只能满足家庭的基本生活而已,这样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
削弱乃至消灭而不是壮大中国中产阶级的还有更为厉害的一招,那就是中国的税收制度。
现行中国的税收制度是以间接税为主的,国家税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这些税负都能转嫁到广大消费者身上。
表面看来,间接税很公平,多消费的多纳税,少消费的少纳税。可是有钱人的高消费高于中低收入人群的低消费的倍数,与他们之间收入比不是成正比的。
俗话说,“再有钱也只有一张嘴、一个身体、睡一张床、住一间房”,也就是说高收入与中低收入之比远大于高消费与中低消费之比。
个税是直接税,表面看来高收入的税率高于中低收入的税率,实际上这点税率差距远不能反映高收入者与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差距。
中国的个税已经沦落为工薪税,中产阶级一方面承担着个税大头,另一方面又是间接税的主要承担者。
资源分配不均匀产生的激烈竞争和负担
社会经济太激烈,方方面面都要花钱,教育、养老、医疗等,每一项支出都需要从自己的预算表中列出。
为了给孩子一个赢在起跑线,有的家庭不惜花费数百万购买无法居住的学区房。
由于贫富差距过大,没有一种抢的心态,在社会竞争中,人和人的差距就会相当之大,这种普遍性的势能形成了一种社会压迫,并造成了一种全社会的焦虑,让所谓的中国中产阶级幻化成一个泡影。
由于贫富差距大,考虑到我们中国人的一句老话,不患寡而患不均,那些在社会财富top10%外的人群都会因为和他人比较产生某种不幸福感,而无论他们自身的收入是否已经相对较高,这种自上而下的压迫让每个阶层都认为自己距离中产尚有距离。
北京上海的受访者的悲剧是,他们的标准已经美国化了,但是,他们的收入还是本地化的。
他们的收入相当可观,但是在社会分配中却处于弱势——除了缴纳大量个人所得税之外,还要被迫购买价格高企的住宅,他们的钱够他们的生活,却无法让他们逃离当下。
————————
文章为curt作者的独立观点,不代表YY920|SPACE的立场
本文由curt授权YY920|SPACE发表,并经YY920|SPACE网站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微信号:yuxuanke),并请附上出处(YY920|SPACE)及本页链接。